化“蛹”待成蝶:吉林农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-尊龙凯时最新

化“蛹”待成蝶:吉林农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

2013-02-27 11:03  来源:吉林日报

  2012年,吉林省农产品进出口第一次历史性地超过20亿美元,超额完成全年目标。与此同时,全省9个市(州)建立了18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,基本形成了以粮谷、人参、鹿茸、肉类、禽蛋和土特产品等大宗产品为主、以种植和养殖为重点的发展格局。

  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吉林省的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。外向型企业发育尚不健全,竞争实力不强;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、流动资金少、融资难度大;自主品牌少、品牌建设薄弱、出口利润少等现实情况不容乐观。

  可以说,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,同时也面临着附加值低、产业链不完整等严峻的挑战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产业形势,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相关产业正处于破茧成蝶的瓶颈阶段。

  农产品出口诸多困难亟待解决

  据省商务厅农产品进出口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虽然2012年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较大增长,但需要持续巩固、发展和扩大,特别需要开发附加值更高的品种。相关资料显示,玉米经过二次加工,可增值5-10倍;经过三次加工,可增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。目前,发达国家已有玉米深加工产品近3000种,吉林省不到20种,大部分还只是深加工的初级产品或二级产品。

  出口生产体系不健全。吉林省除德大、皓月等少数加工出口企业是“公司 基地 农户”的模式经营,从育种、管理到收购、出口采取了集约化生产外,大多数出口加工企业基本处于松散零星型阶段,缺乏集约化的生产、加工、运输一条龙体系。因此,收购的品种、数量、质量、价格等都很不稳定,缺乏对外竞争力。

  品牌意识差,名牌商品少。很多出口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对打造品牌不够积极主动。除“德大鸡肉”、“皓月牛肉”等少数品种有自己的品牌外,其他大多数农产品都需经过出口商重新包装后进入 市场。白城地区的绿豆质量好,在日本享有盛誉,但在品牌建设方面力度仍然不够。吉林省人参的药物成分不低于韩国高丽参,由于宣传不够,牌子不亮,卖价一直低于高丽参。有的韩国商人将我省红参改装换面,卖价提高十几倍。

  企业资金严重短缺。许多发达国家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,不断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。如德国企业由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占出口总额的50%以上,而我国这一比例不到10%,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更是远远低于全国比例。

  基地建设规模小,发展缓慢。近年来,吉林省陆续以生产企业为主,建立了肉牛、肉鸡、肉鹅、蔬菜、植物油、山珍等出口基地。但基地规模小、发展缓慢,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。

  加工出口企业群较少,竞争优势不明显。尽管全省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数量不少,但只有大成、德大、皓月、康大、华正等少数企业具有一定规模,技术设备先进,加工质量标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。其他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、设备水平等,均与国际市场的要求有较大距离,多数企业规模偏小,深加工、精加工能力较弱,企业群体的竞争优势不明显。

  对国外绿色技术壁垒限制的预警机制不健全。近几年,以日本为首的几个主要进口国的贸易技术壁垒愈演愈烈,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产品出口。吉林省很多中小企业在对待这个问题时,不够重视或束手无策,缺乏专业性人员和系统把握;生产加工自检手段跟不上,出口陷入被动。

1
关键字:
责任编辑: 林雨柔

·

·

·

·

·

·

·

·


  • 热门图片
  • 精选推荐
  • 点击排行
我这个人就是这样,有点星星之火,我就想让它燎原。
新闻排行
"));
"));
网站地图